〔LumboPelvic Stability Dissection Liveatream〕
這週末參加了 Anatomy Trains 的大體解剖線上課,以前從沒想過可以參加這種課,也算是拜現在線上課已經非常普遍之賜。
一開場 Tom Myers 就說 Anatomy Trains is not the answer to everything。
我覺得點出了有些人學習上的問題,筋膜的確是近年來的熱門主題,但是並不代表之前的“傳統”解剖學肌動學不重要,事實上所有在大體解剖中用到的術語跟動作觀念,依然是“傳統”的領域。
只是,看到實際上人體的構造與連結,我們會更加了解除了傳統的肌動學以外,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考量點。
__
闊背肌
在人體背後,是塊涵蓋範圍相當大的肌肉,它一路從胸腰筋膜出發往上連結到肱骨,看到這種連結,你會想到原來上肢下肢的動作原來是有機會互相影響的,即使單單只靠一條肌肉。
另外透過解剖也看到原來它跟下斜方肌原來是如此緊密,並不如解剖書上畫的如此分明,那如果此處的筋膜滑動不順,你有方法練習或處理嗎?
豎脊肌群/多裂肌
透過肌肉顏色跟走向,以及連接點,更能去理解當初人被設計出來的時候,大範圍的豎脊肌就是負責動作,而旋轉肌多裂肌就是局部負責穩定,很多時候過度強壯的豎脊肌,背後也許是深層多裂肌失能的徵兆。
腹內外斜肌/腹橫肌
有趣的是透過解剖,真的看得出肌肉明顯如教科書的走向,例如腹內外斜交叉的X以及橫向的腹橫肌。
腰大肌
腰大肌是有趣的肌肉,當你真實看到它與多少內臟跟神經緊密相連時,下次你覺得腰大肌緊繃而要瘋狂的按腰大肌前,不妨先想一下腰大肌真的緊,需要你這樣暴力放鬆嗎?
SI Joint
在大體解剖中,老師要試著暴力把SI分開,但其實超難的,代表它本身就是一個微動關節,原則上它就是需要穩定,但當然卡住是另一回事。
髂腰韌帶
從L4-5連到骨盆,裡面Tom特別講到一個跟瑜伽有關的討論,他說有的老師說扭轉的時候骨盆不要動,但其實長期的這樣做可能會過度拉扯這條韌帶,而一個自然的扭轉,其實骨盆是會有連動的。
有趣的地方當然還有很多。
__
當然也有同學曾經有疑惑,像我們這種只教動作的,需要學到觸診,甚至看大體解剖嗎?
我覺得這不會是我們的主要工作,但除了教科書以外,我會把觸診甚至看大體解剖當作一種經驗累積,我並不需要非常精通,但透過這些學習可以讓我對人體有更深刻跟精準的了解,而不只是書上的分類圖解,長期下來培養出的直覺也會對動作練習跟設計有更多的想法。
__
而真實看到人體的解剖,也會有一種超脫的感覺。
一來是覺得人體的設計真的是鬼斧神工,打從心裡有種讚嘆跟尊敬,另一方面也會覺得,人生在世,最後的終點就是離開這具皮囊,除了要珍惜以外,也更需要把握自己的時間實現自己想做的事啊,雖然不是看天葬,但某種程度來說也有點這種味道。
不過說到味道,線上大體解剖的好處,應該就是有最好的鏡頭以外,不用擔心會聞到什麼其他味道吧。
下次有機會,應該也還會想參加其他主題,真的很有趣。
#anatomytrains
#解剖
#阿肯師的瑜伽隨記
#kensyogalife